【概要描述】SBTi科学碳目标是由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(CDP)、联合国全球契约(UNGC)、世界资源研究所(WRI)和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共同发起的一项倡议。
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球总碳排放的39%左右,其中生产施工阶段(含建材生产、现场施工、运输等环节)的碳排放占比超60%,成为制约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瓶颈。在此背景下,由科学碳目标倡议(ScienceBasedTargetsinitiative,简称SBti)提出的科学碳目标体系,为建筑行业锚定了清晰、可行的碳减排路径,推动生产施工环节从“被动减排”向“主动控碳”转变,开启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篇章。
sbti科学碳目标体系,核心是要求企业设定的碳减排目标必须符合全球温控1.5℃或2℃的科学路径,而非基于自身发展的“相对减排”。对于建筑行业而言,sbti的目标框架涵盖“范围一”(企业自身运营排放,如施工设备燃油消耗)、“范围二”(外购能源排放,如建材生产用电、施工场地用电)和“范围三”(价值链上下游排放,如建材原材料开采、运输,建筑垃圾处理等),实现了对建筑生产施工全链条碳排放的覆盖。
建筑企业应依据sbti的方法论,结合自身业务结构(如房建、基建、市政工程等不同业态)设定差异化目标。例如,以“绝对排放量”为核心的目标可设定为“2035年生产施工环节总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50%”;以“强度下降”为核心的目标可设定为“2030年单位建筑面积施工碳排放强度降至18kgCO₂/m²”。同时,需将总目标拆解至各环节:建材生产环节重点管控水泥、钢铁的隐含碳排放,要求2027年前低碳建材(如低碳水泥、再生钢材)使用率不低于30%;施工环节聚焦设备减排,2025年前新能源施工设备占比达到50%;运输环节推动绿色物流,2028年前建材运输采用新能源车辆或铁路运输的比例不低于40%。
sbti目标的落地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。政府部门可从三方面发力:一是完善标准体系,制定建筑行业生产施工环节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,统一核算范围、方法与数据口径,与sbti体系接轨;二是加大激励力度,对设定sbti目标并有效落实的建筑企业,在项目招投标、绿色建筑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,例如将低碳建材使用率、新能源设备占比等指标纳入招投标评分体系;三是搭建协同平台,建立“政府—企业—科研机构”协同创新平台,推动低碳建筑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,同时建立建筑行业碳排放数据共享平台,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互联互通,为产业链协同减排提供支撑。